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想找個工作空間



圖為嘉義鐵道藝術村。


最近,正在發想一些新的創作,但是家裡的空間已經堆滿了許多舊作,工作空間有點不足,又因為部分畫作放在往阿里山路上的茶雲居民宿,路途略嫌遙遠。因此,正計劃著要在嘉義找個地方來當作工作室。思維有以下幾個:

等待畫作乾燥的空間
水的滴漏潑灑,是壺塗畫作很重要的元素,因此,我們總需要一點時間讓畫作靜靜的風乾,吸引諸羅城的天光微風。需要一點時間,等待一幅靈秀而美好的圖畫。

距離市區不遠
嘉義夠小了,再去就是田。目前嘉義房價租金應該沒有到達難以負擔的地步,因此在路程和預算之間取得平衡,希望找到一個剛好的地方,能夠剛剛好的讓壺塗的概念傳播出去,手夠長,往這個城市裡面的大家摸一摸。

能不能有個玻璃櫥窗
女兒一直說,工作室要在市區、要有一面落地櫥窗。雖然我比較難配合時間駐點在工作室和來往的人們溝通,但是如果有個預約參觀,可以上鎖的地方,總是面對街道花花亂亂喧喧鬧鬧著一點故事,似乎也很好不是嗎。


其實,在國外許多藝術創作者的群聚都是利用廢棄倉庫來創作,進而發展出後來的藝術園區或者設計風格。像是美國蘇活區的Loft建築風格,就是以簡約不隔間的倉庫配置,搭配工業化的大型鋼材主結構與外露管線建置,呈現以內部物件為主的空間風格。又像是上海m50的興起,就是因為許多藝術家看中其前身紡織廠的便宜租金而進駐,慢慢發展成為有特色的藝術園區。當然,就更不用說台灣目前大大小小鐵道倉庫,徵募藝術家發展成鐵道藝術村的政策趨勢了。

總之,歡迎提供相關資訊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