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IKEA以外的東方設計



說到家具、家飾品,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們一定會首先想到IKEA,它以便宜的價格和多彩簡潔的外觀著稱,搶下了大部份的家具家飾品市場。

在這個旋風式的熱潮當中,消費者一窩蜂的傾向低價、迅速的極簡和現代設計,卻忽略在都市中所強調需要讓空間感更寬闊的放大功能。更甚者,高彩度的家飾或家具因為存在感過度強烈、使得視覺焦點集中,甚至還會讓空間看起來變得更小!


在東方設計風格中,內部空間配置由中國傳統建築衍生而來,寬闊的空間感是中式風格中必要的元素。因此,相應的中國裝飾元件也是因循著本原則而誕生。例如展現通透感的鏤空紋飾、繪畫中必要的天地留白,都是中國元素中以「虛」取代「實」的空間經驗。這些,都是填滿色彩的空間所做不到的。

再回頭來談IKEA,平整包裝是它的獲利模式,卻也部分局限了它在設計上的表現;看看俗稱太師椅的明椅(Ming Chair),這一個從明代紅到瑞典去的設計,除了發明之初承托頭巾的功能以外,它的流線外觀產生了切割物件與空間的視覺效果,更展現了空間感對設計的重要。而被沿用的太師椅設計在高檔品牌中動輒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質感表現,卻因為IKEA的平整包裝策略使得曲線設計出現頻率減少、流線的空間感也可惜地不再出現,所以我們還能認為北歐風格的設計沒有層次分別嗎?


而大量留白的水墨畫亦是如此,在傳統水墨的框架限制中,內容往往是限制其時代感與設計感俱進的一大因素。在創新的水墨繪畫中破除內容迷思,「意」大於「型」的抽象概念或許能夠補齊它在現代感方面的不足,進而與其他流行元素搭配。

因此,或許我們否定各種設計風格有其層次,但是我們也可以大膽的斷言,在空間中使用留下餘裕的東方設計裝飾品來點綴多彩的現代化家具風格,是一種能將空間感展現,同時加強質感的簡單方式。